日前,在第二届武夷论坛期间,由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中华文明两岸高端学术研学坊联盟2025年度活动“中华文明与两岸融合”学术研讨会之造就新时代“好老师”“大先生”——青年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圆桌对话会如期举办。
活动在武夷学院中华文明武夷研究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郗戈主持会议。
郗戈指出,此次圆桌对话会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提升青年思政课教师理论能力、学术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能力。在提升学术基础的同时,青年思政课教师还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聚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升分析能力与研判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要;要高度重视教学内容,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真正以中国理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莅表示,青年思政课教师要实现能力提升,既要建立大历史观,从人类文明的高度上发掘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及其世界意义,还要培养理论思维,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伟大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陈明琨表示,在教学实践中,青年思政课教师要以“讲准、讲深、讲透、讲活”为原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贯通中提升思政引领力。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兰洋认为,青年思政课教师需将当下鲜活的文化实践案例融入思政课教学,以社会温度激活理论厚度,引导学生感知“两个结合”的现实生命力。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董彪指出,高校思政课应强化理论深度与学术支撑,提倡“用学术讲政治、用故事讲道理、用身边讲天边”的教学路径,实现以研促教和以教促研的有机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杨洪源认为,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需通过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服务国家战略,强调理论研究须扎根实践脉络,实现学理阐释与理论创新的高度统一。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林密说,思政课教育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的源头活水浇灌课堂。福建既完整保存朱子理学、妈祖文化等传统根脉,又孕育出晋江精神、数字峰会等现代文明成果,要在深挖文化优势的基础上讲好中国故事。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豆颖康表示,青年思政课教师需以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为突破口,通过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的良性互动,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等衔接对接。
闽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宇晶表示,应用型高校学生更关注理论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思政课教师既要立足解决学生现实困惑成为“好老师”,更要致力于构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话语体系,方能成就“大先生”。
武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军结合十三年思政课教学实践,认为应强化理论研究,通过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党的创新理论,实现“讲准、讲深、讲活”的目标。
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郑虹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需构建融合“魂脉”与“根脉”的新学术体系,既要立足历史的厚度,也要用现代理论激活传统资源,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时代精神的思政课老师。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亚雄)